院校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院校报道

叶炜|第八批“组团式”援藏队员援藏事迹

前言:2025年3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决定》(人社部发〔2025〕13号),授予第八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先进集体荣誉。


 

叶炜医生

叶炜,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成员,援藏期间担任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主任。


生死时速,守护生命防线

高原地区心血管疾病高发,且急重症多、病情凶险,而能开展血管外科手术的医疗机构有限。叶炜深知,每一次抢救都是在践行“大病不出藏”的承诺。

一位动脉瘤破裂的古稀患者,刚送到急诊时就陷入绝境——医院没有人工血管和血管支架,家属含泪想放弃。叶炜仔细检查后发现,老人血压虽低但稳定,意识清晰,还有希望!“我们不敢保证一定能救活患者,但我们想尽一切努力给患者一个机会。”他一边紧急联系成都调配支架,一边守在病床前彻夜监测生命体征。凌晨时分,患者动脉瘤二次破裂,血压瞬间掉到60mmHg,叶炜带领团队立即启动抢救,升压、止血、扩容……当朝阳升起时,载着支架的第一班飞机从成都起飞。一落地拉萨,患者被直接推进手术室。麻醉、穿刺、植入支架,叶炜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果断,最终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叶炜医生使用IBE髂动脉分支支架成功抢救先兆破裂腹主动脉瘤患者


这样的“生死时速”在叶炜的援藏生涯中并不少见。一年间,他成功抢救50余例急重症血管外科患者,其中包括腹主动脉瘤破裂6例,动脉瘤先兆破裂4例,急性主动脉夹层12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25例,急性深静脉血栓6例等。他几乎24小时驻守医院,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被同事们称为“救火队长”。


开拓创新,填补技术空白

除了日常诊疗,叶炜更致力于填补技术空白。他带领团队在西藏创下多个“第一”:首次引入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机械性血栓抽吸等先进技术;首次成功开展多项高难度手术,如腹主动脉瘤复杂重建、高位颈动脉体瘤切除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成功诊断并救治了全球报道不足10例的“包虫相关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针对高原血管疾病特点,他主导制定本土化诊疗路径,不断优化更新,提升诊疗实效。


叶炜医生教授当地医生完成自治区首例静脉曲张射频治疗


叶炜医生与苏娜医生合作完成首例静脉血栓抽吸


授人以渔,种下“带不走的队伍”

“不仅要治病,更要留下能治病的人”是叶炜的初心。他与团队共同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推动专科复合手术室筹建及耗材库完善。在“师带徒”工作中,他手把手带教3位当地医生,从诊疗思维到手术技巧倾囊相授,徒弟们已能独立完成多项技术。他坚持每月教学,结合案例深入讲解,并指导徒弟参与科研项目。离藏后,他建立线上疑难病例讨论机制,持续远程指导,并协调徒弟赴协和进修,为西藏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如今,叶炜虽已结束援藏任务,但他种下的种子正在发芽。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的急重症抢救成功率显著提升。正如他所说:“此生不悔援藏,此生期盼再次援藏。”这份深情,早已融入雪域高原的每一缕阳光,照亮着守护生命的道路。


供稿:协和医院、张玲、潘慧

编辑: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