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历届回顾 | 第三届 | 新闻

对新医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及实践 —— 首届《协和现代医学教育峰会》召开

日前,协和现代医学教育峰会(The PUMC Medical Education Summit,PMES)在京举行。此次峰会聚焦“新医科”建设,围绕如何加快现代医学教育发展,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由院校党委副书记张勤和教务处马超处长主持。

院校党委书记姚建红致欢迎辞,指出了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现阶段医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陈昕煜副司长在致辞中回顾了近年来医学人才培养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等政策的制定过程,指出了本次峰会对加快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农林医药科教育处高斌处长的致辞强调了医学教育对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对如何打造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尤其是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作出了阐释。


85ffb5209e514a3c8dbceae8dc103fa0.png

协和现代医学教育峰会现场


45e65acd580a4b988c440f61a1dd42d4.png

姚建红书记致欢迎辞


998efd202ee04dc89a511bec929f1804.png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陈昕煜副司长致辞


8a328243ec8b42ff87c6f2e1030ac99a.png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农林医药科教育处高斌处长致辞


王辰校长作《对新医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及实践》的主旨报告


468f3297e8824c7b89929d86d0bcdf5e.png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作《对新医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及实践》的主旨报告


王辰校长首先指出医学卫生健康事业是一项居核心、主流地位的社会事业,党中央将之定位于“优先发展战略位置”;然后从医学教育需要确立的基本概念出发,全面阐述了医学、卫生、健康三者的定义及其关联,即“医学为学,卫生为行,健康为果”;指出了医学的学科基础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与方法、人文学科与文化三大学科领域;指出不宜再提“基础医学”的概念,而应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否则易割裂临床和实验医学、医学和生物学,易将医学的基础局限于生物学;明确指出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即生物学只是医学的三大学科基础中的自然科学与技术中的一部分,不可误将医学视为生物学、生命科学的“一部分”;医学的学科体系依照对象不同分为临床医学和群医学,依照角度方法不同则包括健康促进学、预防医学、诊断学、疾病控制学、治疗学、康复医学六个学术与技术领域,即医学通过“促防诊控治康”(“六字箴言”)六位一体实现全方位健康照护;指出医学(包括临床医学、群医学)中当然包括预防医学,不可先将两者人为分离之后再谈“医防结合”,如此,相当于“人臂结合”(“人”当然包括“臂”),这样反而将人臂分离分置当然化;医学教育必须灌输“One Health”理念,即人、众生、环境“一同健康”,达到“健康大同”的境界;将医学的基础学科、医学、卫生、健康的关联归纳为“缘多学之基础、秉医学之原理、行卫生之作为、成健康之结果”。

在以上清晰的概念和学科构架的基础上,王辰校长提出了“构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和医师职业发展体制”的新医科建设构想,分别就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指出了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对照国际和国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医学专业招生要适量、限量、减量,医学教育必须要求资源充沛、质量为先,切记“庸医之害甚于无医”;医学专业设置必须施行医学通识教育,医学院本科只宜设医学专业,不宜按现在所设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等进行设置;大力改革医学教学方式,实施现代医学教学模式;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衔接贯通,其中,目前重点、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实现住培与专硕一体化医师培养模式,即以医师执业考试作为专硕入学考试的主要根据,此举的一项重大好处是可资避免因准备专硕入学考试所导致的临床实习受到冲击乃至形同虚设的极为严重的现状;住培专业、专培专科设置必须符合医学规律和学理,应与国际体系接轨;明确医生职业发展路径,医师职称系列应当分设“职业路径”(根据临床培训程度,仅设专业主诊医师或专科主诊医师职称)和“学术路径”(根据学术研究水平设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职称)两类;优化医师职业发展路径,应当适时取消“三级查房”制度,代之以与住培、专培制度相衔接的“主诊医师负责制”等,由此促进年轻医师职业成长,也使高年资医师保持一线临床经验;在继续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医师专业、专科证书定期考核更新制度。

王辰校长还结合协和医学院近年来开展的“4+4”医学教育、群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等新医科建设改革实践,和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了我国未来医学教育改革方向。

最后,王辰校长以“灿烂其职业前景、吸引其优秀生源,严格其培养过程、产出其优秀人才”作为总结,引起了在场听众的热情反响和强烈共鸣。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教授就《现代医学教育专业设置与学制探索》进行了汇报。报告指出了医学在科学、人文和社会等方面的多重属性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对国家的现代医学教育、专业设置和学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随后,段教授对医学教育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加快推进医学专业学位学制改革,二要建立服务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学科体系,三要加强医学+X、X+医学的培养模式,争取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服务全生命周期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3532e01e596c4485886702ec058b3e6c.png

北京大学医学部段丽萍副主任报告


6459319c2efa4175994dfab6bc466612.png

同济大学医学院郑加麟院长报告


4a0cbdbd40bb462b81cf48d341f72abb.png

张抒扬副院校长报告


2832ed36907b4004a50f57c268b0f564.png

教务处马超处长主持


在大会讨论环节,演讲嘉宾和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问答,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教授、西南医科大学校长张春祥教授和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梁贵友教授分别做了点评发言。张勤副书记最后进行了大会总结。


cfd29be0257d4d4e913311f499b22efb.png

段丽萍副主任和郑加麟院长回答现场听众问题


b47e83a955af466e9df32f15fdd15dfe.png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袁正宏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发言


080f25e460ce4e5981a996978ff922b2.png

西南医科大学张春祥校长发言


5f219550f09f4624b862e4a2b35fa492.png

贵州医科大学梁贵友书记发言


7b3e902b6c5f499dac99f02b476729e0.png

张勤副书记总结发言


来自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领导和国内20多所医学院校的领导,以及院校各相关部门、二级所院负责人、各学系主任、教学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学生代表等近200人全程参与了峰会,听取专家报告。

供稿:医学教育研究中心 教务处

编辑:戴申倩